城市基礎設施是建設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保證城市生存、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燃氣、集中供熱,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以及園林、綠化等方面。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體現一個城市綜合發展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但基礎設施建設在滿足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對能源、基礎原材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
一、近年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
我國政府重視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建設,不管加大投資力度,有利的促進了市政公用及設施的發展。據統計2000-2009年全國城市公用市政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從1891億元,增加到9039億元,十年間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平均為5.86%,近年來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成就顯著。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特別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戰略得到了較好貫徹。但總體而言,投資總量仍然偏少。他介紹說,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最好占固定資產投資10% 15%的比例,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 5%。但是,1994年2006年,我國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比重為6%,最高為8%;占GDP的比重平均為2.6%,最高為3.8%,均未達到合理水平。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跟不上,城市很多應有的好功能無法得以充分體現,城市交通擁堵、內澇等情況比較明顯。各地已經意識到,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必須重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十二五”期間,從國家和各地的“十二五”規劃看,今后5年,仍然是市政公用事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無論是調整經濟結構,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會促使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1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宏觀戰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傳遞的強烈信號、各地普遍沒有償清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都讓人們可以看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孕育無限商機。
二、“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規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規劃內容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投資總額預計在7萬億元左右。繼續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污水垃圾處理效率,力爭到2015年,36個大中城市的管網覆蓋率達到100%,設市城市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區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平均達到85%;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36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加快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加大對市政設施建設和服務的指導監管,全面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鎮人居生態環境改善,力爭到2015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綠地率達到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
全國鐵路、公路、機場等方面的建設力度,在“十二五”期間也將繼續加大。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增路網62萬公里,其中:鐵路3萬公里、城市軌道1600公里、公路55萬公里、高速公路3萬公里;沿海港口新增能力23億噸,萬噸級深水泊位517個;新建民用機場54個,改擴建80個;新建輸油、氣管道3.3萬公里。投資規模約14.5萬億元。
據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安國棟透露,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建設客運專線1.6萬公里以上。
住建部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將超過7000億,可能僅次于高速公路和鐵路投資。
不過,交通只是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投資的一個領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長,城市供水、燃氣、熱力管網等市政設施不能有效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處理設施不足,處理率低等問題依然存在,市政公用設施供需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十二五”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投資總額預計在7萬億元左右。同時,除了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外,全國鐵路、公路、機場、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在“十二五”期間也將繼續擴大。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投資課題組認為,盡管“十二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將由“十一五”的24.7%下降到16.2%左右,不過“十二五”期間政府出資的預算內投資仍需要快速增長,其占整個投資的比重有望從4%上升到5.2%,約為9.57萬億元。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測算,“十二五”鐵路投資將需要3萬億元,農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也需要加快,2011-2020,需要投入3.05萬億元,其中1萬億需要政府出資。
因此,市政基礎建設既是大機遇,也是大挑戰。挑戰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一是隨著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在很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一些工程的體量越來越大,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二是生態城市、綠色建筑帶來全新要求,如何在施工中盡量減少對老百姓生活的干擾,減少對城市的空氣、水、地面、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怎樣在施工工藝和材料上更加生態、環保,這方面要做的文章很多;三是來自外部競爭的壓力,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市政公用行業,給傳統的市政公用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
就市政公用企業而言,面對當前形勢,要想在“十二五”規劃中搶得先機,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著眼于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技術能力、管理水平,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過于依賴政府。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吸引并培養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同時,企業之間要加強聯系,發揮聯合優勢,提高競爭能力。
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長久的系統工程,現就市政系統各領域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進行如下闡述。
三、當前城市基礎設施的現狀
經過50多年的投資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加速建設,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各個方面:
(一)電力和能源供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絕大多數城市能源主要是煤炭,有的城市還依靠薪柴和木炭;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初,全國許多城市缺電,由于缺電拉閘,不少工廠不得不停產,或一個星期只開工三四天工,生產遭到嚴重損失;缺電也給城市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現在電力和各種能源供應充足,能源結構日趨合理,潔凈能源越來越成為城市的主要能源,煤炭及煤球已在不少城市絕跡。目前,全國城鎮居民都用上了燃氣,用氣普及率達到100%,天然氣供應量也迅速增加。
(二)通訊事業是我國近幾年發展最快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
中國電信網絡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電話普及率由1979年的0.38%提高到現在近乎全覆蓋,2/3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擁有住宅電話。東部城市,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城市電話普及速度驚人。目前在電話數量、質量上已邁入國際先進城市行列。
(三)城市道路、橋梁建設突飛猛進。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飛快發展。1980年全國實有鋪裝道路長度3萬公里,按當時220個城市計算,每個城市平均實有137公里。截止到2009年底全國市政道路總長度26.7萬公里,道路面積48.2億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2.83平方米,城市橋梁49840座。到2010年年底,全國公路網總里程達到395萬公里,5年新增60.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3萬公里,五年新增3.2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骨架基本形成。
(四)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全面提速。
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內地已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長春、大連、武漢、重慶、南京等十個城市建成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933公里,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已經有25個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或國家批復,國家總里程2610公里,除已建成線路外目前約有14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在建,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為緩解我國城市交通擁堵、改善居民出行條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五)供水與排水的數量與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1、我國供排水行業發展概況和前景
近20多年來,我國城市供排水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到“十一五”期末,即到2010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共建有約4000多座水廠,供水能力總計達2.76億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長度近54萬公里;建成污水處理廠1444座,污水處理能力達1.04億立方米/日,排水管道長度達到37萬公里。
我國水務行業以年均15%的速度和數以萬億計的市場空間成為投資人心目中發展速度最快和最具潛力的行業之一。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1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將分別達到40%、50%和60%,相應的城市需水量將分別增加到約900億立方米、1200億立方米和1500億立方米左右。2010-2015年期間,我國城市供水行業的投資需求為2200億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資約360億元;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投資需求為7000億元(含污泥處理處置投資1500億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資1100億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資為300億元。
“十一五”期間,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部署,不斷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截至2010年底,我國城鎮生活污水設施處理能力已達到1.25億立方米/日,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77.5%,設施建設超額完成“十一五”專項規劃的要求,化學需氧量(COD)污染減排貢獻率占“十一五”期間全國COD新增削減總量的70%以上。
隨著新的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實施,我國的供水行業還有約10萬公里的舊管道需要更新改造,以滿足供水管網對水質保障的需求;城市排水管網相對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滯后,離“全收集、全處理”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一些城市的雨污分流系統需要改造,這些都說明我國城鎮供排水管道工程建設任務還相當艱巨。今年,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已經開始,城鎮供排水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和新的建設任務。
“十二五”的重點任務是繼續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加快城鎮供水廠、供水管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步伐,加強城鎮供水水質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為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全面實施、供水水質安全達標提供保障。同時要通過全面推進重點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管網配套和污泥無害化處置、推進再生水利用和城市水系修復等措施,促進城鎮水環境健康發展。
2、供水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水源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水源水質不能完全達標,突發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
●現有水廠工藝不適應國家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要實現全面水質達標還有很大差距;
●城市供水管網老化,運行管理水平低,漏損率偏高,二次供水設施管理不到位,影響水質安全;
●縣鎮和鄉村供水設施建設滯后管理水平低,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企業水質監測能力落后,不適應國標的實施;
●供水應急體系及應急供水設施建設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
3、排水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配套管網建設相對滯后問題未根本解決,污水處理廠運行符合率不高;
●與供水一樣,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部分污水處理廠出水還不能完全做到達標排放;
●多數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尚未實現穩定化、無害化及資源化處理處置;
●污水再生利用程度較低;
●設施建設和運營資金不足。
4、供水行業“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供水行業“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適應城鎮化發展和水環境的變化,針對城鎮供水行業的薄弱環節,實現城鎮供水由主要滿足水量需求向更加注重水質保障的戰略性轉變,著力提高供水水質、服務水平、應急保障能力,全面構建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飲用水安全問題,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
供水行業“十二五”的主要任務:
●城鎮供水質要明顯改善,優先實施供水設施改造;
●供水設施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積極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鎮供水設施建設的協調發展;
●加快城鎮管網和二次供水改造;
●城鎮供水行業的水質檢測水平整體提升;
●應急技術支撐體系基本形成;
●提高城鎮應急保障能力。
5、排水行業“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排水行業“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以提升城鎮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形成“區域均衡、廠網并舉、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設施建設格局;布局重點由東部和主要的大中城市逐步向中西部、中小城市和縣城傾斜。進一步加大污水配套管網完善和建設力度,提高管網覆蓋率和污水收集率,確保現有污水處理能力充分發揮。加大雨污分流制管網建設,逐步解決城市面源對水體污染問題。通過進一步明確政府責任,健全法規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設施運行管理水平,科學規劃論證設施規模,嚴格控制建設投資,降低設施運行成本,做到經濟合理,技術可行。拓寬投資渠道,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力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建立長效政策保障機制,加快構建和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社會互動的工作機制,確保設施順利建設和穩定運行。
排水行業“十二五”的主要任務:
●繼續加大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力度;
●到2015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平均達到85%;
●加強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
●加快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
●提升設施運營監管能力;
●遵循“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集中利用為主,分散利用為輔,優水優用,就近利用”的原則,積極推進再生水利用。
(六)環境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環境工程在城市設施建設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煙塵控制區及煙塵區控制面積、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及環境噪聲控制區面積、工業項目排放的廢水經過處理等,基本都達到了國際水平。
(七)城市園林綠化日新月異。
據《201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61.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1.8萬公頃。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已分別達到38.62%和34.4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21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有效的改善了城市人居生態環境。
(八)城市衛生設施建設加快,保潔工作進一步強化。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以衛生填埋和焚燒為主。2009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1.67億噸,無害化處理率達69.9%,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了日產日清,收集運輸逐步走向密閉化,處理設施數量和能力有了較大增長,無害化處理率不斷提高,使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促進了各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四、 中國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城市道路交通壓力越來越大。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家用轎車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直轄市和一些省會城市,城市交通擁堵日趨嚴重,城市道路交通壓力越來越大。
(二)市政公用設施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長較快,城市供水、燃氣、熱力管網等市政設施不能有效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處理設施不足,處理率低等問題依然存在,市政公用設施供需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三)資金投入依然不足。
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但是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一些中小城市投資渠道過于單一,所需資金缺口較大。
(四)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近兩年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事故時有發生,有的事故造成經濟損失社會影響較大。
(五)各地區差距巨大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政策以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為主,中西部大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投入遠遠低于其實際需要的水平,加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差,地方財政也無力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城市建設,這就使得我國中西部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許多城市環境惡劣,到處塵土飛揚,“臟、亂、差”嚴重。比如銀川一度時期竟然有半個城區沒有地下管道,污水橫溢,到下雨天更是水流成患。還有許多城市沒有垃圾處理設施,長期靠露天堆放、填埋等原始的方式處理,不但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還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國家開始重視中西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西部,投入更是巨大。
(六)發展規劃滯后
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是整個城市規劃的重要一環,是城市發展思想的具體實現,離開科學、詳盡的規劃而盲目地進行建設,常常導致大量資源的浪費,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城市的功能失調、發展減慢等問題。我國目前存在著嚴重的“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甚至建筑在先,規劃在后。許多城市的行政領導為了突出個人政績,常常不顧城市發展的實際要求,匆忙地修路架橋、鋪管走線,實行所謂的“點頭規劃”、“跺腳規劃”。這些項目大多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沒有完善的設計,也沒有經過專家的論證或聽取市民的意見,它們往往只考慮了短期的和局部的利益,從而造成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低、浪費大。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許多馬路新修不久又被挖開,鋪設管線,這就是事先規劃不足的結果。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同志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一位美國人問我當市長的體會,我講了三條:第一是規劃,第二是規劃,第三還是規劃。”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將有很大的發展,科學的、嚴格的規劃將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上述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中心職能和多功能作用的發揮。這些問題的形成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主觀上,我國城市中普遍存在重生產、輕基礎設施的思想,對基礎設施的特點和重要性認識不夠,以及計劃綜合工作沒有做好,措施不力,投資沒有安排恰當的比例;客觀上,國家和地方財政長時期比較緊張,資金不足,致使城市基礎設施缺乏必要的物質資金條件。
實踐證明,薄弱的城市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大“瓶頸”。從國外經驗來看,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城市,其經濟運轉得就快。相反,基礎設施落后的城市,經濟運行相應地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城市必須具有與經濟發展協調的堅實的基礎設施。
五、加快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和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措施
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加快,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投資會越來越大,按照每年11%的增長率2010年前面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額將突破一萬億元,十二五期間預計投資總額在7萬億元左右,加快城市公用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動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這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們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做好市政公用設施十二五編制規劃,指導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健康發展,為指導全國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今年我部將分別組織編制城市供水安全十二五規劃,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發展十二五規劃,城市燃氣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專項規劃,明確十二五時期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2,加強法規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政策,規范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我國已經出臺了城市供水條例,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綠化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等條例,以及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今后五年我們還將研究制定燃氣管理條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條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條例等法律規章,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安防設施規劃建設的工作指導意見。規范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發展。3,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科研成果,運用信息網絡、數字化技術努力提高市政公用設施的服務和公用水平。4,加強對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監管,針對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風險高、主體多,政府投資特色明顯等特點,我們將采取有利措施,健全責任體系,抓好責任落實,建立合理工期造價保障機制,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強化全過程風險預防和控制。加強培訓與交流,提高參建企業和人員質量安全素質,加大監管力度,有效防范和處置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事故。
六、城市基礎設施的未來發展策略
(一)區域合作策略。
我國城市的基礎設施發展要服從和服務于整個城市的大局,故在研究自身需求的發展時,還需密切關注周邊區域的發展,同時在積極協助各類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爭取上級等有關部門的支持,爭取得到更多的資源。
(二)集約與滾動發展策略。
針對目前大部分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分散、規模小、檔次低的狀態,各地區應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各自為政的局面,打破行政界線,推行橫向整合,建立組團式的整體配置形式,形成統一的經營和管理體制,促進基礎設施的高效集約化開發利用。
(三)基礎先行與適度超前策略。
應改變現狀跟進式的基礎設施配套方式,推進先導性的配置方式,即城市建設,基礎先行。首先構筑起功能健全、技術先進、結構合理的基礎設施體系,并在總量上適度超前,為城市建設發展的諸多不可預見因素留有余地,由此達到夯實基礎,提升土地價值,營造有利的投資環境,提高競爭能力的目的,促進城市發展從“量”的擴張的“質”的提升。
(四)專業協作策略。
建立起完善的專業協作機制,通過高效合作,既可增強各自的功能,又可強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在分工的基礎上形成合力,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促進水源、能源和環境建設協調發展。
(五)產業化發展策略。轉變政府職能,運用經濟、法律、政策等手段實行間接調節管理,分階段逐步實施對政府投資或扶持興建的市政基礎設施的委托建設和管理制。宏觀上,在政府控制下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微觀上,加強監督協調,建立建設效益評價報告制度,防止重復建設,保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合理有序進行。?
(六)投融資市場化策略。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依靠社會資金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首先,政府財政應更多的發揮導向作用,制定財政扶持政策,加大重點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和重點地區的投資比重,使政府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能。其次,發展金融型、證券型融資方式,廣泛融通社會資金;通過特許經營權,吸引外資、動員民間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七)制度保障策略。
調整有關價格和收費政策,按照“受益者付費”的原則,在公眾參與的前提下,通過高透明度的政策措施,制定合理的用戶價格機制,形成對能源結構調整強有力的支持。制定與國家、省、市有關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落實執法責任制,強化執法監督,建立完善執法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保持各層面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則冊之間的高度協調。?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方針,克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堅實的基礎,形成親善市場的、協調增效的公共事務的良好治理狀態。
本文屬中國市政建設網原創,轉載需注明出處。www.88869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