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水利專家談北京排水系統:停車場下可挖空蓄水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8-06 09:09:02
| 瀏覽:1841次 | 來源:京華時報 | 作者: ]
7·21特大自然災害的兇猛和它帶來的創傷,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的排水系統仍有脆弱之處,仍有待改造和完善之處。許多人甚至借此希望,我們的排水系統能如有些城市一樣寬廣到可以行船。 但真的需要如此么?大面積徹底的改造可行么?即使在最難過的時刻,我們仍需理性的思考。“其實,對于北京這樣缺水的城市,最現實可行的做法是加大城市的蓄水能力,排蓄結合,建設一座不怕淹的城市。”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專家程曉陶說。 北京排水系統比許多城市好 京華時報:7·21暴雨過后,很多人覺得北京的排水系統很成問題,您怎么看? 程曉陶:在我來看,北京的排水系統相比國內許多城市要好很多。7·21這么大的雨,絕大多數積水點的水當天晚上雨停后就排走了,一些立交橋的積水也在凌晨排完了。許多城市下雨后好多天仍然有積水,而我們只是延遲了幾個小時。也就是說,北京的排水系統是在有效工作的。 京華時報:這些年,北京在排水系統的改造上做過哪些努力? 程曉陶:2004年7月10日北京曾經有過一場暴雨,全市交通癱瘓,之后又陸續有幾次積水,當時北京正在準備奧運會,所以2004年后北京更加重視排水系統的治理,針對易澇點進行了改進。當時主要是加大泵站的排水能力。但是2007年,安華橋又兩次積水。事后,排水部門用機器人下管道檢查發現,里面都被建筑垃圾堵住了。這就提醒我們,積水的原因有很多。一種原因是大家都在說的,標準偏低,其他還有許多原因,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出現的。 京華時報:有網友好奇,為什么長安街一帶的排水能力能做到那么強? 程曉陶:故宮和團城都屬于皇城,設計時候已經考慮了排水的通道,雨水能夠通過護城河、通惠河排入溫榆河、北運河。更重要的是它旁邊布設了中南海、北海、前海、西海、后海等大面積的水域,有很強的雨水調蓄能力。所以這一區域不怕暴雨積水,是依靠一系列蓄泄兼籌的措施實現的。 京華時報:歷史上北京發生過這么嚴重的內澇嗎,還是現在的排水效果不如以前好了? 程曉陶:老北京城區面積較小,二環路以內面積不到100平方公里,里面河湖水面率大,排水有出路,所以不易受淹。但是現在北京的城區面積擴大到了136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超過90%,這就改變了整個城區的排水特性。 這次暴雨過程中,涼水河、通惠河洪峰流量與水位都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而且洪峰來得特別急,這清晰地表現了城市化的特點。自然條件下,暴雨落在地面再逐步匯到河里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現在地面都硬化了,失去了滲水功能,雨水更多更快地通過排水系統迅速流進河道。河道在短時間內無法容納這么多的水,所以好幾個地方出現洪水漫溢。廣渠門積水深達4米,就是因為南護城河水位過高,出現了倒灌現象。 管道排水標準非越高越好 京華時報:有人問,我們的排水管道為什么不能像青島的那么大,里面能行船走人? 程曉陶:我們真的需要那樣的系統么?不同的地方,自然條件不一樣。北京和青島的情況不同,青島靠海,年降雨量大,城區的坡度也大,北京地處平原,地勢低,年均降雨量才580多毫米。所以很難有可比性。 京華時報:加粗排水管是否可行? 程曉陶:排水管道遠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加粗排水管比拓寬道路要難得多。平常我們生活中的道路,如果窄了還可以拓寬一些。但是要想將排水管換成粗管,整個管線都要停掉,要把路面挖開,而地下不只有排水管道,還有供水、供氣、通訊、電力、光纖等其他很多管線。大面積整修排水管道,整個城市都有可能癱瘓。 京華時報:那現在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我們怎么能應對強降水? 程曉陶:應該有很多種方法。首先要糾正一個認識誤區:排水的標準不是越高越好。 京華時報:標準越高,排量越大,降水不就很快能排走么? 程曉陶:先假設你這種想法成立。接著一個問題,水排到哪兒去? 京華時報:河里呀?程曉陶:好,但河道的行洪能力是有限的。當你把排水系統的能力加到很大時,河道已經送不走這么多水了。送不走時,排到河里的水就會淹回來,你就會發現這種方法走不通。 京華時報:那河道行洪能力就不能提高么? 程曉陶: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把河挖寬,擴大斷面;另一個是把河道挖深,F在城市里的河道想要拓寬,有那么容易么?它兩邊都是房子和路,想要拓寬,除非把路毀掉。 京華時報:加深呢? 程曉陶:加深是可以,但是有限的。河道也有一個連續的比降問題。你把某一段挖深,只是挖了一個坑,沒有增加整體的行洪能力。所以只挖一段沒用,整條河都得挖深,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工程,很難完成。 而且并不是說你有能力建多大的排水系統就建多大的排水系統,事實上,排水是要受到限制的。因為單純靠排水確保自己不受淹,就是把風險轉給別人。不是說我們受淹了就把水往其他地方排,別人憑什么要接收你的洪水? 排蓄結合在北京現實可行 京華時報:那還有別的路么? 程曉陶:很多人在講,說國外的防洪標準很高。其實他們不是單純靠一項措施實現的。他們有些地方,能夠拓寬河道時就拓寬河道;有些地方有條件加粗管道時,就加粗管道。這需要做評估分析,不是隨意為之的。 京華時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程曉陶:對。要根據特定條件來計算。但是更好更合理的辦法應該是蓄。 京華時報:蓄水?咱們的城市里哪來那么多可以蓄水的地方? 程曉陶:蓄水是可分散進行的,不是像古人那樣去集中挖出一個北;蛘咧心虾,是要分散的。美國、日本,他們在上世紀70年代想明白了這個道理。 最初城市出現內澇,他們和我們的反應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排水,但等到改善了排水系統后,馬上發現還不行。因為這個水要排到河里,這些河以前在城外,即使泛濫也不會影響城市,但是現在城市已經擴大,河道兩岸都是城市,排到河里,河水泛濫后,淹的還是城市。而這個時候再想拓寬河道已經不可能,兩邊都是高樓大廈了。 京華時報:那他們是怎樣蓄水的? 程曉陶: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比如挖池子,或者讓樓間的綠地比地面低出幾十厘米,讓球場低于地面半米。這樣下雨后,先把水蓄住,等雨停了,河里空了,再把水排掉。利用一切可使用的方法蓄水。甚至要求下暴雨時,老百姓洗完澡別把浴缸的塞子拔了,先存起來,等雨停了過一會兒再放出家里的洗澡水,盡可能不加重排水系統的負擔。 蓄水可強制實施遍地開花 京華時報:北京很多小區連車都沒地方停,哪有地方挖坑蓄水? 程曉陶:可以在停車場下面挖池子,池子只需有進水口就行,不是說挖一個露天的大坑放在那兒。池子上面還是可以停車,停車場底下還是可以挖空蓄水的。 京華時報:您覺得這種方法在北京也是可行的? 程曉陶:這是最現實的。實際上,在日本,排水管道是一代技術,蓄水叫第二代技術。但是蓄水后還會有新的問題,如果把池子挖得太大,利用率其實很低。因為不是天天降雨,很多時候池子是干的,只是偶爾用一下。所以池子不能挖太大,但是不修太大,下暴雨時蓄水容積又不夠,所以他們就把蓄水系統改造成可滲透的,水邊進邊“漏”,也就是第三代技術。北京如果使用,可以把二代和三代技術結合起來。 京華時報:那在北京怎樣來實施蓄水? 程曉陶:蓄水是可以遍地開花的。在日本有專門的法律,規定防洪治澇是全社會的責任,不是說只是政府的責任。他們要求小區開發的時候,首先要申報,申報完了以后有人會來評估,進行計算,比如原來這塊地透水率是多少,小區建成以后減少了多少,減少會增加多少徑流量,這部分不能增加已有排水系統的負擔,就得自己修雨水調節池,把水裝起來。北京如果要做,也可以要求政府機關、單位、小區采取這個措施,分散蓄水。 京華時報:這樣投入會不會很大? 程曉陶:這個投入如果完全由市政出錢,投入就可能很大。但是你把它分攤到各個單位去,就不大。當然,這既需要法律手段的強制實施,行政手段的推動落實,也需要經濟手段的補償誘導,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 京華時報:那您覺得像7·21這種強降水,畢竟60年一遇,發生的頻率還是很小的,建這么多蓄水設施會不會是浪費呢? 程曉陶:不是這個概念。就是因為你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自身情況,考慮實際的需求有多大,并不是標準越高越好。我們建這個池子并不只是拿它去應對60年一遇的暴雨,可以在每次降雨的時候都利用它把水蓄住,可以用來澆綠地,也可以回補地下。 北京是一個缺水城市,地下水位平均一年下降一米,下降得很快。好不容易下一場雨,如果能回補地下,不是一舉兩得嗎? 我們不是要建設一座不受淹的城市,而是要建設一座不怕淹的城市。 ■對話人物 程曉陶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專家。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