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工程機械虧損原因探秘:低價競爭與技術單薄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9-07 09:08:39
| 瀏覽:872次 | 來源:中國經濟報 | 作者: ]
今年以來,中國工程機械巨頭的海外收購接踵而來。濰柴動力斥資7.38億歐元入股德國凱傲集團,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德國最大的一筆投資項目。此前,濰柴集團收購法拉帝,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柳工收購波蘭HSW,徐工集團收購施維英。
然而國內工程機械巨頭發起一波又一波海外并購是在利潤虧損、大規模裁員、資金短缺的陣痛中進行的,可以視作是用海外并購尋求技術和市場的突圍。
低價競爭與技術單薄成虧損主因
高庫存、價格戰、融資難是眼下工程機械企業面臨的主要困境。
在國家實施房地產調控的背景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今年是工程機械行業生存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行業產銷增速在2011年明顯回落的基礎上連續走低。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份工程機械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9.85%。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告訴記者,“從行業產品線來看,攤鋪機、壓路機、挖掘機、推土機的銷售總量下降比較明顯,機動工業車輛銷售總量與往年的差別不是很大。”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表示,目前國內企業低價競爭情況仍普遍存在。“有獎銷售、零首付、低首付現象比比皆是,產品銷售中融資租賃的比例過大、租賃公司門檻過低,二手設備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擾亂了市場秩序,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祁俊告訴記者,“這是工程機械行業十年來發展最艱難的一年。”
不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預計,當前機械工業整體運行形勢已經出現趨穩態勢,業內最大的子行業汽車行業更加明顯地出現了回升的跡象,同時考慮到去年的情況,應該說全年同比會增加14%左右。
據祁俊最新了解,一季度,行業內21家外企中有18家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上升,只有3家外企下降。相比之下,國內的行業企業有70%處于下滑狀況。同時,相對于國內企業普遍打價格戰,外企產品的售價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還在漲價。“這表明,國內企業的內功還練得不好。”
此外,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可靠性缺乏競爭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也成為制約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基本采用‘引進—測繪—制圖—裝配—改進—成型’的克隆模式,這個過程將國外百年發展進程濃縮至30年,甚至10年之內,中國制造迅速崛起的背后卻分外單薄。”
證券分析師吳華指出,產業轉型不只是概念,制約工程機械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已經逐步從投資拉動向先進制造轉移。出路只有兩個,繼續“山寨”,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將市場份額做到極致;超越“山寨”,提升自己技術實力和國際聲譽。
海外并購機遇風險并存
中國工程機械巨頭頻頻發起海外收購,一方面是由于歐債危機帶來了目標公司估值走低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對核心技術的渴望以及擴張海外市場的需求。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發布了一組中國企業的并購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完成的422起并購案例中,機械制造行業領先,完成并購50起,占比11.8%。
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而要實現這一快速增長,海外并購無疑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做大做強的捷徑之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說,海外并購能夠讓企業迅速提升綜合實力,同時也為企業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但投資必定伴隨著風險,并購不等同于收益,大規模的跨國并購背后存在著各種風險,經營和管理仍需慎重。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