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我國公路養護多功能路況快速檢測系統或英國認證 達國際領先水平
[ 編輯:admin | 時間:2013-01-04 10:21:27
| 瀏覽:1400次 | 來源:中國交通報 | 作者: ]
近日,國家級創新平臺——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多功能路況快速檢測系統(CiCS)獲得英國SCANNER認證,標志著我國路況快速檢測技術及高端裝備的研發制造能力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而徹底改變了該技術長期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為我國公路養護自主創新成果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25年前,我們引進了英國的自動化檢測設備,25年后,我們的智能快速檢測設備又走向了英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潘玉利博士感慨中國科技事業幾十年的巨大進步。 走出國門喜獲權威認證 據了解,英國是世界上公路養護管理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自動化檢測技術研發與應用最早的國家。英國的SCANNER認證是檢驗設備性能、獲得國際認可的重要渠道,一直被業內視為“世界上最嚴格的認證”。目前,除我國之外,僅有英國、加拿大、瑞典三個發達國家的同類技術獲得了該認證資格。 SCANNER認證要求自動同步采集地理位置信息、道路幾何信息、道路縱斷面、橫斷面、紋理斷面、裂縫及道路前方圖像等7大類共39個路況指標。認證工作包括場地試驗、路網檢測、系統測試三部分,完成全部SCANNER認證工作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此次僅用了4個多月就完成了認證工作。 潘博士介紹說,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通過最嚴格的認證,主要得益于多年的技術積累,CiCS能躋身于國際舞臺,其背后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與付出。 據介紹,早在1997年,CiCS研發小組即開始著手核心技術研究工作;2005年,第一臺設備成功問世;3年后,CiCS在國內開始了大規模工程化應用;到今年,CiCS已走出國門并榮膺國際認證。在這長達15年的艱苦歷程中,研究人員先后取得了幾十項關鍵技術,經歷了無數次的設備選型與集成試驗,完成了幾萬公里的野外驗證測試,持續不斷地進行著技術改進與更新。 十年磨一劍,今天,CiCS終于以其卓越的研發及應用水平,贏得了國際認可,向世界公路行業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實力!
潘博士強調說,一些重大科研項目為CiCS開發研制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持,如交通運輸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瀝青路面快速檢測與養護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項目“公路全斷面動態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等,這是CiCS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以CiCS 為核心的“公路網快速檢測與損壞修復關鍵技術”去年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全國已有19個省份的26臺CiCS投入到公路養護科學決策工作中,為公路養護管理提供了科學的決策支持。 眾所周知,目前公路養護面臨的不僅僅是“量”的壓力,還有社會公眾對“質”的更高要求,社會和媒體對公路設施能否提供暢通、高效、安全、舒適的服務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而長期“重建輕養”形成的公路養護技術薄弱局面,已成為制約養護效率提高、延長道路使用壽命的主要癥結。 據了解,圍繞公路養護技術薄弱的突出問題,經過近30年的沉淀與積累,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形成路況快速檢測、診斷分析決策、養護工程設計、材料工藝應用和公路資產管理等五大核心業務。 依托路況快速檢測及診斷分析決策技術,可在全面掌握路況水平的前提下,準確分析病害原因,結合路面長期使用性能預測及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提出路網中“哪些路段”、“什么時候”、 需要“用什么方法”實施大修、中修或預防性養護,合理測算養護預算,同時通過資金優化分配,有效提高有限的公路養護資金的使用效益。近年來,全國已有57萬公里國省干線公路依托上述技術,完成年度養護計劃制定及多年養護規劃,在養護資金嚴重缺乏的當下對其予以合理分配,保證了路況整體水平。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還研發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路面大中修養護設計技術體系,提出了基于多指標和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的路面大中修養護設計方法,形成了高端裝備(ORDiS)、大型軟件(PORD)及設計標準,體現了結構與功能并重,技術與經濟統一的養護設計新理念。目前,路面大中修養護設計成套技術已成功應用于9個省市的20余項養護工程,應用里程5000多公里。 在材料工藝應用領域,根據國家及行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形勢要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了海母(HiRM)高性能半柔性路面再生技術,該技術可將回收的舊路面材料以較高的摻量拌和成高性能混合料,鋪筑于瀝青路面中下面層或水泥路面“白加黑”聯接層。目前,該技術已成功應用在6個省市的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中。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出的公路全資產管理概念,是以路基、路面、橋隧構造物、沿線設施等所有公路資產內容為對象,全方位管理整個路網從宏觀到明細,從歷史到未來的公路資產信息,包括屬性信息、檢測數據、技術狀況、養護需求和工程信息等。公路全資產管理平臺可解決長期以來信息化建設中一數多源、數據不共享、交換不暢通、集成化程度低等問題。圍繞部級行業數據管理、省級公路資產管理和地市級養護業務管理不同層次的需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發了公路養護綜合分析平臺(CMAP)及區域路網智能養護管理系統(ROMS)兩大類模塊化產品,并成功應用在10余個省市的公路養護管理。 上述技術與產品均是針對目前公路養護行業的突出問題研發并推廣的,在提高養護資金使用效益、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提升養護管理水平、建設兩型交通行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促進養護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家工程中心搭建創新平臺 2011年11月3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發文,批準由中公高科養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籌建“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公高科作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法人實體,負責中心的建設、運營與管理。此舉標志著我國公路養護技術自主創新有了“國家隊”,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地位與作用。 按照發改委要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圍繞公路養護技術薄弱的突出問題,重點開展路況快速檢測、病害診斷分析、大修養護設計、舊路升級改造等公路養護關鍵技術、高端裝備、大型養護分析和養護設計軟件的研發和工程化,推進技術標準制定和產業化示范,不斷提供公路養護的成套技術、產品、工藝和裝備,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為相關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帶動提升我國公路養護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今后,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應用為目標、以品牌經營為核心,力爭用3到5年時間,打造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公路養護技術創新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產業化示范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中公高科董事長黃衛津認為,培育創新能力不僅需要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完備的試驗及中試條件,還需要準確把握國際技術走勢及市場需求,具備相應的社會資源調度能力和技術推廣應用能力。他說,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即可打造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其發展宗旨就是要將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驗證及系統集成,盡快轉化為可發揮規模效益的成套技術,從而達到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實力的目的。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