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英達:技術與道德并重 養護修路無保留
[ 編輯:admin | 時間:2013-08-20 10:40:18
| 瀏覽:1360次 | 來源:慧聰網 | 作者: ]
港產內地“公路醫生”施偉斌,帶領香港與內地的工程師團隊,10多年來結合科技與環保,研發領先國際的“百分之一百循環再用”道路養護技術。他不禁驕傲地說:“香港很多工程師都很棒,仍然有很多機會。”
施偉斌是香港上市公司英達公路再生科技(06888)董事長,1989年畢業于理工學院(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他對記者說過一個“故事”,香港某大專院校工程系教授說,如果有畢業生敲他辦公室的門,向他推銷保險,他會馬上趕走該名畢業生。
需明白事理客人會找上門
施偉斌替這名教授補充說,不是他歧視保險行業,他只是想說明納稅人在每位工程系學生身上花了很多錢,如不能學以致用,是一件很浪費的事情。施偉斌指,事實上,讀機械工程在香港仍有發展空間。
“我不否認香港金融行業對香港的貢獻,但是做工程的仍然有很多機會,不一定賺錢少過商界。”施偉斌又指出,雖然沒有人提倡香港要成為“工程中心”,但是不代表沒有發展空間。“香港很多工程師都很棒,我們嚴謹的邏輯推理,以及高的質量要求,仍然是香港工程師的優勢。”
他舉例說,手機出事大不了不能使用,但工程機械出事,是會“死人塌樓”﹗“做道路維護技術要求嚴謹,要求安全第一,為自己好,為他人好,為家人好,為顧客好。”所以施偉斌不做“名醫”,而要做“明醫”——明白事理的醫生。“‘明醫’未必出名,但做明白事理、有醫德的醫生,必定會有病人找上門。”
英達公司在2009年國慶60周年前夕,參與北京長安大街路面重鋪工程,一舉成名。
倘有保留質量降損害品牌
做“明醫”是施偉斌一直的堅持。他舉例說:“由于我們的產品壽命長過其它公司,曾有同事跟我說,其實我們可以不需要做得那么好,人家一年出事,我們兩年已很好了。如果按他的意思去做,我們可以在開‘藥方’(為病路診斷)時下手腳。”說出這話的同事,被施偉斌拍枱指罵。
“首先我是‘醫生’,不能缺德,醫生是醫術與醫德并重,如果有醫術無醫德,也不能稱得上醫生,治病就要毫無保留,做到最好。如果我有所保留,‘公路醫生’的品牌便會被打爛。因為一傳十、十傳百,說老板說不需要做得那么好,慢慢就會令公司上下不再注重質量。”
10多年前北上,在南京建廠做研發,由生產逾100萬元的公路養護小型設備,到自主研發、技術國際領先,價值3,000多萬元的“就地熱再生”機組,施偉斌多次強調要“善用科技、共創多贏”。
施表示,“我讀工程出身,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工程的貢獻。相對于現時傳統的公路養護技術,我們公司的新技術是‘破壞性科技’,但這對社會是一件好事。我們取代了污染行業,因為我們可以百分之一百循環再用。”
“就地熱再生”環保效率高
“就地熱再生”技術是指通過對路面進行加熱、耙松、噴灑再生劑后攤鋪壓實的修路技術,達到物料回填和瀝青路面掘路鋪筑同步進行,實現公路鋪設后當天回填、當天通車,解決長期以來傳統開挖回填工程中,質量無法保證、工期長、交通干擾大、擾民的問題。
傳統的修路技術,是將路面挖開,再鋪上新材料,但“就地熱再生”技術,令材料能百分之百循環再用,而且施工效率提高3至5倍,質量提高3倍以上,節省新瀝青混合料用量80%,大大降低成本。施偉斌舉例說,多年前紅磡海底隧道重鋪一段路面,導致大塞車,但只要用“就地熱再生”技術,就可以在3個小時內重鋪并實時通車。
http://www.888691.cn/news/bencandy.php?fid=52&id=8639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