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交通運輸部正式啟動實施“長白山區鶴大高速公路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科技示范工程”(簡稱鶴大高速科技示范工程)。這是我國公路交通建設領域首次在季凍地區開展的科技示范項目,是交通運輸部《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印發后首個以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為主題的科技示范工程,對占國土面積53.5%的季凍地區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義,標志著我國季凍地區公路交通建設科技創新工作邁出了關鍵一步。
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今年5月,交通運輸部黨組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交通運輸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新理念。6月,楊傳堂部長提出“發展綠色交通,共建美麗中國”,要求“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運輸裝備應用、集約高效運輸組織體系建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建設、行業監管能力提升”,以“試點示范和專項行動”為主要推進方式,實現交通運輸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鶴大高速科技示范工程將集中展示近十年來吉林省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所取得的成果,涵蓋高速公路建設設計、路面施工、橋涵施工、服務區房建、隧道照明、通信收費等各個環節,包括7個示范專項、23個示范子項,融新技術的集成應用和關鍵技術的科技創新于一體,科研價值極高。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趙沖久表示,鶴大高速科技示范工程,按照《意見》全面落實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總體要求,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推進新技術的集成應用和關鍵技術的科技創新,在高速公路建設的各個環節體現科技創新。同時,該工程還結合季凍地區高速公路建設實際,努力實現公路工程抗凍耐久和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對全國季凍區高速公路建設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為適應季節性冰凍地區氣候特點,吉林省交通運輸廳提出六項創新:
建立路基路面長期使用性能監測體系,形成抗凍耐久的長壽命路面典型結構與材料指標階段研究成果;
開展地產筑路材料填料型火山灰改性瀝青混合料及在大體積混凝土中應用的關鍵技術,形成地產筑路材料的成套綜合利用技術;
形成應對極端氣候的高性能橡膠粉SBS復合改性瀝青成套技術,形成工業和礦業廢棄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循環利用技術;
深化隧道棄渣、棄方巨粒土及尾礦渣填筑路基關鍵技術,實現筑路材料和土地資源的節約;
提出感知的隧道照明節能與智慧控制技術以及RFID無源電子標簽不停車收費技術與部標ETC的兼容技術,形成高速公路低碳節能技術;
首次提出保護水系連通的路基建造技術、濕地營造與補償技術、寒區服務區污水處理與回收利用技術。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常曉春介紹,為將鶴大高速公路打造成集生態環保、旅游觀光于一體的長白山腹地南北向大動脈,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將按照《意見》的總體要求,依托部省聯合攻關合作機制,發揮吉林省比較優勢,依托科技人才基礎和建設經驗,積極推動科技示范工程實施。
為了使科技示范工程推廣項目為全國其他省份公路低碳環保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吉林省交通運輸廳開發了柔性基層瀝青路面設計與分析程序,采用綜合技術改善了水泥混凝土抗凍性,應用長壽命防滲漏技術及對排水管路采取局部保溫等附加措施對隧道凍害進行治理,將較好解決季凍區高速公路建設的關鍵問題。硅藻土改性瀝青混合料等推廣實體工程遍布全省的東、中、西部地區,效果良好。橡膠粉SBS復合改性瀝青成套技術保障瀝青路面的使用質量和壽命,實現公路建設資源節約。
鶴大高速公路途經長白山區,是中國生態環境最原始、最自然的保護區之一,也是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的水系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