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北京四座積水橋排水改造方案率先公布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8-08 13:57:17
| 瀏覽:1070次 | 來源:北青網 | 作者: ]
記者從排水部門獲悉,“7·21”特大自然災害后,全市已經啟動74座下凹式立交橋的泵站改造工作,用時三年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完成之后,所有橋區泵站都可以應付60毫米/小時的降水量。而現在,北京市九成的道路和橋梁,僅能應對35毫米/小時的降雨量。昨天,五路居橋、蓮花橋、豐益橋、安華橋的改造方案率先公布。 ■泵站改造已從四橋啟動 北京排水集團副總經理鄭江表示,目前,北京城區的雨水管網設計標準為:可以應對一年一遇暴雨標準的達到2055公里,占總量的94%。而雨水泵站的設計標準為1-3年的74座,占總量的95%。也就是說,北京市九成的道路和橋梁,僅能應對35毫米/小時的降雨量。五路居橋、蓮花橋、豐益橋、安華橋等已經啟動了泵站改造計劃,按計劃年內將完成主體工程。 泵站改造將包括提高泵站的收水能力、排水能力、抽升能力、配電能力及配套雨水調蓄能力等。一是對雨箅子等前端雨水收集設施進行改造;二是更換更大功率水泵等;三是在橋區修建蓄水池;四是改造泵站的出水系統,和其他管網切開,使水及時排出。 ■橋區匯水面積將進一步校核 鄭江還表示,下一步,還要完善各橋區的進退水能力,即通過加大壓力、加大管道口徑等使水“來去自如”。同時將進一步校核各橋區的匯水面積,即確定接納多大范圍的水,能力內的水順利排出、能力外的水不讓其流入。而對于外來的“客水”也要建設客水的排水系統。也就是在雨水匯集沿途加裝排水口和新建分流排水管道,讓雨水流往下沉式立交橋的半路上就被分流排走,減輕泵站的壓力。這樣,“客水”和自有水將各走各的路。 ■防洪總原則:西蓄東排南北分洪 目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防洪調度原則確定為:西蓄東排、南北分洪。 “西蓄”是利用西郊的一些砂石坑,再加上如玉淵潭公園等一些蓄水湖面,把水稍微蓄制一下,緩解西山的洪水進城,起到錯峰或調峰的作用,最終向東排。 而南北分洪是指通過護城河,讓雨水分別通過右安門和安河閘將西邊的水排向涼水河和清河。 市水務局專家介紹,涼水河、清河、壩河和通惠河是北京城區的四大雨水排放系統。目前,四條主要排水河道全部按照防洪規劃進行了疏挖整治,達到20年一遇設計、50年行洪標準。除此之外,還有30多條支流、20多個湖泊,擔負著城市供水、排水的作用。最終所有的雨水都會被匯集到北運河,向下游天津市流去。 同時,本市也利用一些設施調蓄雨水,有地下的,也有坑壩、塘壩、下凹式綠地等。當河流行洪壓力大時,這些設施先蓄水,再錯峰行洪。 新聞內存 四橋改造方案要點 ■五路居橋:①新增和改造雨水口約156座;②新建泵站獨立退水雨水管線約1.3公里;③泵站通過更換兩臺水泵,將排水能力提升至5年一遇標準。 ■蓮花橋:①新增和改造雨水口約300座;②雨水管線建設近7公里;③蓮花溝河岸處的公共綠地內將建設一座調蓄池,容量達10000立方米,大約相當于6個標準比賽泳池的水量。 ■豐益橋:①新增和改造雨水口約166座,雨水管線建設和改造長度約1.44公里,更換一臺大功率水泵,將排水能力提升至5年一遇標準;②將在泵站南側空地之處建調蓄水池,容積約2910立方米,汛期后實施。 ■安華橋:建設調蓄池,并配套改造泵站內部電氣、自控、視頻監視、自動雨量計等設施,將建在橋東南角的綠地。 最新舉措·蓄水 居民小區擬建下凹式綠地 本報訊(記者解麗)昨日,記者從市水保總站獲悉,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與生態修復規劃初稿將于本周內完成。此次規劃將在城區建設三大防線,其中包括在居民小區建設下凹式綠地,降雨時要使雨水能就地入滲、就地利用。 據了解,按照最新普查情況,北京共有1085個小流域,其中山區567個,平原518個。負責人同時指出,此次暴雨也將城區內的水土保持問題擺在人們眼前。“以前我們的關注點多在山區的水土保持,但此次暴雨,給我們提了醒,城區的水土保持也不容忽視。排水管網可以升級,但如果一下雨就帶下泥土再沖進管道,仍然會降低城市的排水能力。” 因此,此次規劃中也明確,水土保持要城鄉統籌,將在城區建設三大防線。居民小區將成為第一道防線,降雨時要使雨水能就地入滲、就地利用。措施包括減少硬化路面,建下凹式綠地,使綠地比路面稍低5厘米,并在小區綠樹樹根處建積雨式樹盤。 據負責人表示,正在跟有關部門進行磋商,對新建小區能否出臺激勵政策,在開工建設時即對上述有所規劃;而對已建小區,也進行整體建設,有可能將上述內容加入老舊小區的改造之中,與改造同步進行。第二道防線是所有建設項目加強保水、保土措施,包括攔網遮蓋等。第三道防線針對城市河湖,在河湖邊處建設植物過濾帶,將裸地覆綠等。據悉,規劃將利用5年時間治理水土易流失災區2500平方公里。 專家觀點 城市地面硬化加劇橋下匯水 “7·21”特大自然災害,引發了人們對城市立交橋排水設施的關注。昨天,北京建筑工程學院道橋巖土工程專業教授王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增加橋梁的匯水量能力檢測,是今后橋梁設計亟待改進的問題。 ■積水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記者:“7·21”暴雨后發現,北京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的立交橋相對積水點較多,而五環路就較少,是否與不同年代的設計標準有關? 王。涸缒杲ǖ牟糠謽蛄,確實存在排水設計標準偏低問題。應該說積水點是綜合因素造成的。除設計標準低外,還與城市管網設施運營狀況、雨量大小、河道排水能力等因素有關。如有些橋梁能否在暴雨前考慮雨水排入河流的通暢;有的橋梁與地形條件有關;有的橋梁與周邊地區配套設施不配套不完善有關。 ■地面滲水能力差 加劇匯水 記者:近年來,北京內澇屢屢發生,立交橋下也屢屢發生傷亡事故,是否意味著城市排水系統越來越差? 王。毫⒔粯蛟O計時,是按照降雨量進行測算的,而沒有考慮到單位時間的匯水量,特別是在北京城市硬化速度明顯加快的條件下,沒有考慮低洼地區地面的積水速度。自然條件下,暴雨落在地面再逐步匯到河里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現在地面硬化的面積占城市地面面積的比例增大了,增加了排水設施的負擔。 ■強化橋梁管理最重要 記者:今后立交橋設計應該有何完善之處? 王健:在因地制宜地增加設計標準的同時,充分考慮每座橋梁的匯水面積,即單位時間內的匯水量,在同樣的降雨量時,每座橋梁的匯水能力有區別,強化對排水能力較差的橋梁的管理,還是重中之重。 新聞背景 三大原因致廣渠門橋積水 “7·21”暴雨夜,使廣渠門鐵路橋“一夜成名”,而在之前,廣渠門橋并非積水的“常期病號”。究竟是何原因導致積水如此嚴重,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總結出三大原因。 該負責人還原了“7·21”之夜廣渠門橋的積水過程:當天18點第二輪暴雨,井蓋外噴,形成“泉涌”,最高時噴水高達1米。19點20分,開始出現積水并漲勢較快,19點30分開始斷路,22點左右積水達到2米的峰值,最深處可達4米。之后,雨勢漸小,井蓋不再噴水。23點30分,通車。 積水的第一原因是雨勢過大,使東護城河水量過多,不再具有“容水性”。 據了解,廣渠門橋的泵站位于鐵路橋西南角不遠處,建成于1988年,正式的名稱為“夕照寺泵站”。這座泵站的設計標準是“兩年一遇”,即只可應對45毫米/小時的降雨。“這就是積水的第二個原因,泵站抽升能力過弱”。 而說起第三個原因,該負責人將其歸于“客水”匯集。隨著河道不具“容水性”、大雨的持續,本應順著兩廣路由西往東雨水管排出的水也迅速匯集至橋區,“積水排不出去,河里的水反而倒灌回來,再有大量的客水匯集,橋下的水位就越來越高”。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