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污水處理提速 收費與技術兩相輔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9-03 12:24:11
| 瀏覽:784次 |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 作者: ]
8月25日,三沙市首個污水處理工程――三沙市永興島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正式動工,作為三沙市掛牌成立“滿月”后的第一個重大建設項目,其建設周期為12個月。專家稱,一年后,三沙市將結束沒有污水處理及垃圾收集系統的歷史,跨入可持續發展城市行列。 永興島污水處理工程,也吸引了人們對污水處理的關注。走過“十一五”的發展快車道,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水平飛躍進步的同時,問題日益凸顯。污水處理能力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資金源短缺、市場化進程緩慢等成為阻礙污水處理事業發展的重要桎梏。 近日,《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明確了城市污水處理最新的指標要求,2015年達到85%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和15%以上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指標對于解決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難題頗具意義。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有望全面提速,邁入嶄新階段。 中小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尚待破題 污水處理及再利用,是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徑,是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保護策略的重要環節。污水處理與目前世界所提倡的“清潔生產”“源頭削減”和“廢物減量化”等環境保護戰略措施一致且不可分。專家稱,由污水再利用所取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很大,其間接效益和長遠效益更是難以估量。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時期將新建配套管網16萬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200萬噸,升級改造污水日處理能力2600萬噸,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2700萬噸/日。 城市污水配套管網建設是提高污水處理率的核心所在。 然而管網收集系統建設滯后卻成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發展中的最大難題,特別是一些城市中心區雨污分流還沒有實現,污水處理設施難以充分發揮效益。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城市排水管網普及率及管道收集率較低,許多廠管網不能配套,一些城市污水處理廠不能滿負荷運作,F有的處理設備還存在設計水平低、設備質量低、運行穩定性較差等諸多問題。 5月份出臺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也對于管網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時對于新增污水處理管網做出科學規劃。該規劃明確抓緊補建配套管網的重點是中西部地區設市城市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的縣城和建制鎮。對在建處理設施,嚴格做到配套管網長度與處理能力要求相適應;對擬建處理設施,應對配套管網進行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加快建設;對現有無法滿足使用要求的雨污合流管網進行改造。 專家指出,污水處理技術是上述污水處理設施能否高速運轉的關鍵。 目前我國新建及在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所采用的工藝中,各種類型的活性污泥法仍為主流,占90%以上,其余則為一級處理、強化一級處理、生物膜法及與其他處理工藝相結合的自然生態凈化法等污水處理工藝技術。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研究和開發對傳統工藝的改造和替代的新工藝,發展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效果好且高效率低能耗的污水處理技術,是我國當前污水治理領域的一項主要任務。 翻閱近期出臺的有關政策可見,“十二五”新技術研發和外來技術引入成為政策關注焦點,在技術的應用機制上進行分領域分地區設計成為新政策亮點。 5月份出臺的污水處理規劃中還提出,在工程設計之前,需進行污水再生利用試驗,或借鑒已建工程的運轉經驗,選擇合理的再生處理工藝。 有關資料顯示,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是簡易、高效率、低能耗。傳統的處理技術較復雜,目前部分技術應用中操作人員的技術素質及管理水平不能適應,這樣就造成了即使已建成的污水廠也難以高效正常運行,嚴重制約已建城市污水廠的工作效率。 專家指出,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中小城市污水處理方面,尚缺乏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缺乏資金和管理經驗。因此,探索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城市(鎮)污水處理工藝,掌握一批在中小城市(鎮)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源的治理技術和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勢在必行。 促進投資主體與融資渠道的多元化 據悉,解決資金來源的難題仍是污水處理行業的重中之重。 污水處理普遍存在著價格需求彈性較小和政府“壟斷”經營的問題,其收費制定必須考慮居民的承受能力,而不能依靠競爭價格來完全地解決設施建設和企業發展問題。 專家指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污水處理只有在其建設經營活動中把它的價值轉化到周而復始的資金回流中,才能實現污水處理的再生產。按價值規律的要求,污水處理的投入與產出理順到市場經濟的新秩序中,是加快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客觀要求。污水處理收費,不應是一項臨時性的籌資措施,而是實現污水處理資金補償的市場化方式,同時也是調節污水處理設施合理利用的一種經濟手段。 污水處理收費不到位,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大部分城市污水處理費標準偏低,但是企業(特別是使用自備水源的企業)欠交、拒交的現象卻十分嚴重,有些地區交費率不足10%,如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界首,河南的長葛、開封等市的污水處理費征收率僅能達到20%至40%。 政策制定需“對癥下藥”。完善污水處理收費體制的同時按照保障污水處理運營單位保本微利的原則,逐步提高噸水平均收費標準。 《“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明確將研究污泥處理成本逐步納入污水處理成本并納入繳費范圍,加強對自備水用戶污水處理費的征收管理,為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提供經費保證。 此外,為切實保障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經費,污水處理收費不足以補償運行成本時,政策規定地方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財政補貼水平。逐步理順再生水價格、水資源費、排污費等費價關系。 除卻污水處理收費這塊自籌資金外,政府的資助對于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順利發展可謂是“雪中送炭”。 污水處理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其中,各類設施建設投資4271億元,設施監管能力建設投資27億元。 一直以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都是以地方為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大力促進產業化發展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努力創造條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吸收各類社會資本,促進投資主體與融資渠道的多元化。 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又產生新問題。據記者了解,各級政府通過籌集資金或借債資金方式等組建的污水處理廠,很多時候又被各級政府委托給排水廠機構進行管理,各種運行費用的來源都靠政府,政府財政狀況的好壞決定了各種運營費用的多少,這還容易導致因為財政資金缺乏有效監控,產生浪費現象。 業內人士指出,資金的合理利用和污水處理的有效管理應當成為各地方進行污水處理建設的關注重點。 據悉,“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尤其近兩年來,各地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針對污水處理工作的特點,明確了各地政府是城市污水處理的責任主體,在中央預算補助和“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