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城市頻現地面塌陷引關注 “拉鏈馬路”埋安全隱患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8-16 08:43:28
| 瀏覽:1904次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 ]
8月14日16時30分左右,哈爾濱市南崗區遼陽街86號門前突發塌陷,塌陷區域大約有6至7平方米,目前確定有5人受困,公安消防等相關救援人員正在全力救援。中新社發 劉長山 攝 8月13日,北京市百萬莊大街與車公莊南街交叉路口附近出現一處地面塌陷,路政部門及時采取修復措施,未造成嚴重影響。中新社發 侯宇 攝 中新網8月15日電 題:城市頻現地面塌陷引關注 “拉鏈馬路”埋安全隱患
城市地面塌陷引關注 北京暴雨后連發塌陷事件
8月14日16時20分左右,哈爾濱市南崗區遼陽街90號附近路面發生塌陷,形成坑口10余平米的深坑,塌陷造成4人墜坑,其中2人死亡。事件發生之后,在中國城市中頻頻出現的地面塌陷事件再次引發輿論熱議。
以北京為例,從7月底至8月初,在北京的木樨地、扣鐘胡同、雙井、望京、崇文門、西單、三元橋、亞運村、百萬莊、聯想橋等地接連發生地面塌陷事件。其中,7月28日一天內,北京城區就出現三處地面塌陷,而且不少地區在短時間內反復出現塌陷。 那么,在城市的地下到底發生了什么?按照一些地質專家的分析,由于地質環境差異復雜,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眾多。就北京來說,近期北京的出現的暴雨天氣或是造成這些地坑的一大因素。 據氣象監測數據顯示,北京今年7月的平均降水量為近14年來同期降水最多的一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更是遭遇有氣象記錄61年來最大降雨。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日前也通報,北京“7 21”特大自然災害致使城區道路出現近百處路面塌陷等突發事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多出近三分之二。 7月31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今年汛期,京城雨大且密,城市道路、立交橋和過街天橋等患‘雨傷’的數量猛增”,并提醒市民發現地面出現緩慢沉降的跡象,就撥打搶修電話。 然而,不僅在北京,近年來“地陷”、“天坑”已經不僅僅常現于地質情況復雜的山區或工礦區,而是越來越多的在中國的大城市出現。近半年來,上海、合肥、南寧、長沙等地也接連出現地面塌陷事件。密集發生的“地陷”讓人們對城市安全產生憂慮。 各自為政的“拉鏈馬路”埋安全隱患 像北京這樣,極端的天氣現象或是促成短時期內地面塌陷頻現的原因,但是,在全國范圍內頻現的城市“地坑”也不能完全排除人為因素。 近期,多起地面塌陷事件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猜疑,這些頻發的地面塌陷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地面沉降有關,但是一些地質專家稱,地面沉降主要由地下水超采引發,是一個緩慢、區域性的過程,并不呈點狀出現。 不少網友還認為,城市地面塌陷要歸因于“城市地下空間的過度開發”。 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單菁菁并不這么認為。 “相比于東京、巴黎、莫斯科等國際城市,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中國城市的地下空間遠沒有人家開發的多。”單菁菁表示,城市的地面塌陷是否跟地下空間開發有關,這需要嚴格的地質調研,但是在她看來,北京的很多地面塌陷,更多的涉及到城市建設的前期規劃和后期管理問題。 正如單菁菁分析,在目前媒體報道中可了解,北京近期發生的眾多地面塌陷事件多由管道破裂所致,而據媒體報道,14日發生在哈爾濱的這起地面塌陷事故也位于地下管線通過處。 針對北京近期頻現的地面塌陷,北京市國土局地質環境處處長張建國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常見的原因是,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時夯實和碾壓的程度不夠,造成土壤不夠穩定。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局部地區市政管線老化,滲漏水將周邊土壤稀釋,卻沒有及時發現并處理,造成塌陷事故。 “今天這個部門挖開修管道,明天那個部門挖開修管道,泥土回填沒有達到標準。這些可能平時大家看不出來,但是一旦被大雨侵泡后,出現空洞,就容易發生塌陷。”單菁菁表示,統籌規劃管理的缺乏讓很多中國城市存在“拉鏈馬路”,而這已成為地面塌陷事故的一個誘因。 單菁菁所說的“拉鏈馬路”是指道路被挖了填、填了挖的現象。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由于道路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相關部門各自為政,新建、改擴建道路工程反復開挖、長期施工的“拉鏈馬路”在中國的不少城市存在。 煤氣公司管煤氣管道鋪設,自來水公司管自來水管鋪設,電力部門管電纜鋪設……“你方唱罷我登場”。有評論認為,經常遭遇“開腸破肚”的“拉鏈馬路”,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犧牲了市容美觀,更可怕的是這里還潛伏著對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的隱性危機。 多頭管理誰來負責?“應有常備應急指揮中心” 地下空間的多頭管理、各自為政,不僅為城市地面埋下安全隱患,在突發災害發生之后,部門之間責權不清,管理職能的交叉,還在搶修救援和責任承擔方面造成新的困難。 今年4月1日,一名女子北京北禮士路附近人行道上突遇路面坍塌,落入一個熱力管線泄漏所形成的熱水坑,在搶救了八天之后身亡。事故發生后,責任方的認定過程一波三折,熱力集團、物業公司和開發商一度爭執不休。 在中國,地下空間的建設和管理,會涉及到國土資源、城建、水電、電信、環保、水利防洪等十余個部門,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有《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城市規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等。地面塌陷發生之后,相關部門在責任承擔方面的扯皮時有發生。 “突發災害出現之后,就在考驗整個城市的管理體系,事件發生后,誰來管理?誰來負責?部門之間的推諉搪塞,各自為政,城市管理就會有很多‘斷裂帶’。” 單菁菁表示,政府方面需要有一個常備的應急指揮中心或綜合性機構來協調管理,這個機構應該由各個相關部門的領導組成,探索形成一個應急流程和體系,突發災害發生之后,第一時間協調行動,應對危機。 除了這些因地下管線老舊破損造成的地面塌陷事故,近段時間,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中,大雨引起的城市內澇頻頻發生,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的脆弱就不斷遭到輿論的詬病。 “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只關注傳統的‘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更要多關注地下。”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認為,針對突然災害事件 ,政府部門要有應急機制,明確“誰來負責”,但是就長遠來看,城市建設不能光顧“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完)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