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波螺油子成時代的標本 象征青島城市建設變遷
來源于:半島都市報 青島方言稱海螺為“波螺”,一條由條石鋪成的步行街,就叫波螺油子。這條大名為膠東路的街道 ,勾出一段青島的歷史。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政府收回青島主權以后,沿地勢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 、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大約1924年,波螺油子鋪上馬牙石,將膠州路、熱河路、萊蕪一路至四路等幾條路連接起來。這條老街經過近百年的風雨,承載幾代人的腳步,石頭變得油光發亮。為何叫波螺油子?青島方言稱海螺肉為“波螺油”,以其旋轉蜿蜒來形容這條道路,非常形象。還有一種說法。“油子”,青島人一般指在世間磨礪得十分油滑的人,這條老路被無數行人磨礪成了“油子”。不管名稱怎么由來,這大海中的海螺,鑲嵌在青島的老街,回旋往復中,展現了青島地形與建筑的景致。 其實青島老街道名字中藏著很多故事,有的標記著誕生之初的歷史信息,有的見證著青島城市化的進程。比如,湛山寺前的芝泉路,銘記了湛山寺這座北方叢林明珠的誕生過程。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中東鐵路稽查局長陳飛青和佛學家周叔迦等倡議,在青島建一座寺廟,得到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支持。段祺瑞為支持建湛山寺捐款,沈鴻烈決定以他的字命名芝泉路。多年過去了,不知道段祺瑞字芝泉的,也就不知道這條道路的來歷了。再比如,延安路原名叫天門路。沈鴻烈主政青島時期,對青島進行了城市規劃,市政建設有了突破。其部屬將這條道路命名為“天門路”,因為沈鴻烈是湖北天門人。日軍第二次侵占青島,將這條道路改名為“興亞路”。抗戰勝利后,改回了“天門路”。“文革”爆發,紅衛兵又把這條路改為“延安路”。一條道路,幾度易名,折射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演進。 芝泉路上,晨鐘暮鼓,梵樂悠悠,有了別樣的佛教文化韻味。而波螺油子則是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沿街起伏的紅色的老房子,隨地勢散落在山坡上,紅瓦屋頂之上聳立的煙囪,帶著人間飲食男女的氣味。那些賣雜貨、食品、蔬菜、水果的小攤和小店,是任何時代人們生活的必需,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人活著,總得買賣、交易。所以,在波螺油子出入、生息的青島市民,他們將腳下街道上的馬牙石踩得滑溜溜的,那些馬牙石失去了棱角,街道的生命仿佛更長久。 與天門路上激烈的變遷相比,波螺油子上流淌的歲月是安靜的,大風大浪也是曇花一現,最長久的還是風平浪靜。老街秉承的是生存之道,七上八下,看上去復雜,但因為是藏著的個性,沒有鋒芒,所以,時代的風浪對這條老街構不成威脅。 波螺油子自誕生起,兩邊小店林立,商住混雜。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舊書攤興盛一時,到了90年代,以賣盜版光碟聞名。隨著進入網絡時代,遼寧路科技街新起的高樓大廈林立,數碼電子產品風云突起,盜版光碟也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負面光影了。 波螺油子曲曲折折,高高低低,這樣的街道走向了盡頭。2001年,青島快速路第一期工程動工,在城市化進程中,曲里拐彎的道路被快速路代替,波螺油子所代表的老城區的從容、淡定,被高速發展的城市吞掉。安靜,悠閑,老街慢的樂趣從此失傳了。高架橋下,留下幾十米的波螺油子,但已名存實亡,那只是一個時代的標本了。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